昨天分析煙稅對香煙質量的影響,考慮的焦點是合法市場的供應。今天先介紹一項有關逃避煙稅的研究,再討論煙稅跟需求的關係。
從2002至2007年間,美國不少州份大幅增加煙稅,製造了不少「稅率不均」的奇怪現象,例如在2007年的芝加哥市,州稅加上地方稅每包香煙盛惠3.66 美元,但鄰近的印第安納州只收每包0.555 美元的州稅,不收地方稅; 羅得島州收稅每包2.46 美元,但近在咫尺的麻省只收1.51 美元。如此高低不均的稅收會有兩個效果,一為助長跨州的走私香煙生意,一為增加了市民駕車買煙的意圖。
話說美國每包經徵稅的香煙都有印花,州稅有州的蓋印,地方稅有地方的蓋印,一目了然。要知道芝加哥市的煙民是否奉公守法,只要看看煙包蓋上的是什麼印花即可。數年前刊登的一項研究【註】花上大量的人力物力,在芝加哥市的街上「執垃圾」,檢起2000 多個的香煙「吉」包,根據不同蓋印的比例,分析芝加哥市民避稅的行為。
替代品或更有害
如此的實證研究方法,既直接又準確,前提是經濟學者要有一定的財力聘請調查員。研究發現,芝加哥市大部分煙民吸的都是從別處而來或未完稅的香煙,芝加哥市的高稅率帶來的不是高稅收,而是煙民避稅的理性行為。
既然街上檢來的「吉」包是煙民隨街掉垃圾的結果,研究是否只應用於不介意犯法的刁民?研究不單比較街上撿來和從垃圾桶檢來的煙包,也考慮到不同牌子的煙包,發現街上檢來的煙包極有代表性,沒有經濟學中的所謂選擇性偏差(selection bias)。所謂的選擇性偏差,指的是數據沒有代表性,例如找來一群作姦犯科的煙民,就算有多嚴重的逃稅行為,也不能因此推論至一般煙民。
從其他州輸入的煙同樣有害,煙稅只為煙民帶來麻煩,未至於死快。香港沒有從其他州買煙的便利,高煙稅帶旺的是私煙假煙的生意。正如欄友徐家健所說,煙民不吸合法煙轉吸私煙假煙既有違政府減少煙民的目的,亦進一步危害煙民的健康;加強海關打擊講就易,但私煙假煙牽涉巨大利益,涉及的集團可能不止是數個內地的黑社會組織,林則徐再生也未必能禁絕。
禁煙的一大理由,為青少年無知不懂選擇,吸了幾口煙因而害了一生,提高煙稅有助減少青年人染上煙癮的機會。這說法沒錯,問題是,香煙不是世上唯一的有害貨品,煙稅把香煙售價提高至80 多元一包,酒精和毒品卻相對便宜了。
青少年雖然無知,但行為一樣符合需求定律,吸煙以忘掉生活一些問題、排解一點壓力的成本高了,輕者可以買一支伏特加代替,重者可以買幾粒K 仔自毀前程。政府一年又一年的加重煙稅,要考慮其他有害替代品的相對價格有沒有因此而下降。多加掃毒、收緊罰則固然有幫助,但其中牽涉可觀的行政成本。煙民一年比一年低固然是好事,但取而代之若果是酒徒和迷幻青年,對社會的損害可能更大更深。
香港吸煙區愈來愈少,加上據說控煙辦盡心盡力,從老伯到紋身大漢,從學生哥到內地遊客,一視同仁嚴格執行禁煙條例,二手煙造成的界外效應早已大大減低。至於每位煙民帶來的公共醫療負擔,又未必比每位酗酒或有毒癮的市民低,更未必比每位飲食不節制或少做運動的市民低。
大家長與好孩子
大幅增加煙稅,剩下的理由是吸煙本身「邪惡」,政府有責任清除之,幫助市民改邪歸正。記得一個控煙辦的廣告,先介紹了擴大了的禁煙區,再指出吸煙既然如此麻煩,何不索性戒掉?我不是煙民,但每次看見這些廣告都有點不安,不安的是政府苦口婆心像個大家長,不安的是政府將市民當成聽話的好孩子。
註David Merriman (2010):"The Micro-Geography of TaxAvoidance: Evidence from LitteredCigarette Packs in Chicago," AmericanEconomic Journal: EconomicPolicy, 2(2), 61-84.作者為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